聊聊孔令辉:从 "乒乓王子" 到跌落神坛亨利投资,这一路的坎儿啊,说多了都是唏嘘
哎,各位街坊邻居,今天咱聊聊孔令辉。估计四十岁往上的朋友一听见这名字,脑子里立马就能浮现出那个穿着红色运动服、在球台前跟泥鳅似的小伙子 —— 当年那可是真风光啊,"乒乓王子" 的名号不是吹的,球打得好,人长得精神,多少姑娘把他照片贴床头,做梦都想嫁给他。可谁能想到呢,2017 年一场赌场风波,愣是把这位从云端拽下来了,国家队说踢就给踢出去,半点儿情面没留。这前后的反差,说起来都让人心里不是滋味。
一、小时候就透着股机灵劲儿,打球跟玩似的就成了世界冠军
1975 年,哈尔滨那地界儿,孔令辉刚出生那会儿,谁也没瞅出这小子将来能成大器。四岁那年,邻居家摆了张乒乓球桌,别的孩子凑过去瞎闹,就他站旁边瞅了一下午,眼珠子都不带动的。回家就跟爸妈吵着要球拍,他爸妈寻思:"小孩子三分钟热度,买个最便宜的应付应付得了。" 没成想,这一应付,直接应付出个世界冠军。
展开剩余93%六岁正经拜师学艺,那股子钻劲儿就显出来了。别的孩子练半小时就喊胳膊酸,他能对着墙壁练发球,一练就是俩小时,胳膊抬不起来了,第二天照样准时蹲球馆。教练总跟他爸妈念叨:"这孩子眼神里有球,是块好料,好好培养错不了。"
10 岁进省青年队,13 岁被国家青年队挑走,这上升速度跟坐火箭似的。1991 年,16 岁的孔令辉正式穿上国家队战袍,那会儿队里有马文革、王涛这些老将压阵,他算是小字辈,但一点儿不怵。训练时总追着老队员切磋,输了就蹲球台边琢磨,手里转着球拍,嘴里嘀嘀咕咕,总结完了再上去打,不赢一局绝不罢休。
跟你们说,1995 年天津世乒赛那可是他的成名战。20 岁的小伙子,一路过关斩将杀进男单决赛,对手是瑞典的佩尔森,那可是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狠角色,反手弧圈球打得跟炮弹似的。决赛打满五局,最后一局孔令辉 19-21 落后,眼看就要输了,他愣是凭着一股子韧劲儿连追四分,23-21 拿下!夺冠那一刻,他把球拍往地上一扔,仰着头吼了一声,那股子释放的劲儿,全场观众都站起来为他鼓掌,我在电视跟前都跟着攥拳头 —— 太提气了!
这一赢,他成了当时最年轻的世乒赛男单冠军,"乒乓王子" 的名号就这么传开了。姑娘们追着要签名,大爷大妈见了他就跟见了自家孩子似的,"小辉啊,打得真棒!" 他也实在,签名从不敷衍,递过来的笔记本永远签得工工整整。
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,他跟刘国梁搭档男双,那配合叫一个天衣无缝。俩人一个左手一个右手,跑位跟提前商量好的似的。决赛对阵韩国组合,前两局打成 1-1 平,第三局还一度 7-11 落后,关键时刻俩人硬是咬了下来,连追八分反超。最后一分孔令辉一个正手爆冲斜线,对方根本没反应过来,只能眼睁睁看着球落地。拿了金牌后,他和刘国梁抱着哭,俩大老爷们儿,眼泪鼻涕糊一脸,那场面现在想起来还挺感动的。
2000 年悉尼奥运会,他更是把大满贯的最后一块拼图给拼上了。男单决赛对阵瓦尔德内尔,那可是 "老狐狸" 啊,打球跟下棋似的,经验比他丰富多了。孔令辉在先输一局的情况下,调整战术,用稳健的相持和凶狠的正手进攻打乱对方节奏,最终 3-2 险胜。颁奖仪式上,他咬着金牌哭的样子,成了多少人记忆里的经典画面 —— 那金牌上,估计还沾着他的眼泪呢。
那会儿的孔令辉,简直是全民偶像。球风稳扎稳打,正手进攻又快又狠,跟小钢炮似的,反手防守密不透风,对手的球怎么打都穿不过去。发球接发球更是没话说,手腕一抖,球就跟长了眼睛似的,总往对手难受的地方钻。对手总说 "跟他打球,感觉球总在他手里控制着,怎么打都别扭"。
赛场外他也低调,不炒作不张扬,粉丝送的礼物会认真收好,签名从不敷衍。有次在商场被认出来,一群人围着他,他也不恼,笑眯眯地签了半个多小时,最后还跟大家说 "谢谢支持,早点回家"。走到哪儿都带着股运动员的踏实劲儿,那会儿谁能想到,这小子后来能出那么大岔子。
二、退役当教练顺风顺水,可那两次 "小翻车" 其实是警钟
2006 年,31 岁的孔令辉宣布退役。按理说,凭着他的成绩和名气,随便做点什么都能活得很滋润,开个乒乓球学校、接几个代言,日子肯定差不了。但他没离开乒乓球,同年就转型当了教练,从基层做起,带年轻队员。有人问他为啥这么选,他说:"乒乓球给了我一切,我想把自己会的东西传下去。"
他当教练是真上心。队员训练他陪着,队员比赛他盯着,连队员吃什么、睡多久都要操心。有次一个小队员打比赛紧张,第一局输得稀里哗啦,中场休息时他没批评,就给递了瓶水,说:"想想你平时怎么练的,把球往台子上打就行,输了我顶着。" 结果那队员还真稳住了,连扳三局赢了比赛。后来那孩子说:"孔指导那句话,比啥鼓励都管用。"
2012 年,孔令辉正式接手中国女乒主教练,这可是个烫手山芋。中国女乒是 "梦之队",拿冠军是常态,输一场就可能被骂上热搜。但他硬是扛了下来,带队参加各种比赛,成绩一直很稳。2016 年里约奥运会,女乒团体赛一路过关斩将,决赛 3-0 完胜德国队,拿下金牌。颁奖时他站在队员身后,笑得比自己拿冠军还开心,那眼神里的骄傲,隔着屏幕都能瞅见。
他带队员有一套自己的方法。对丁宁、刘诗雯这些老队员,他会放手让她们自己调整战术,赛前就说 "你们场上看着办,有问题再叫暂停";对年轻队员,他会手把手教技术细节,连发球的抛球高度都要一遍遍纠正,"再高一点,手腕放松,对,就这样"。有队员说:"孔指导看着严肃,其实特别护着我们。有次比赛我发挥不好,他在发布会上全揽下来了,说 ' 是我战术布置有问题 ',当时我就想,以后一定好好打,不能让他失望。"
本来嘛,照着这个路子走下去,孔令辉很可能成为像蔡振华那样的传奇教练,可谁能想到,他自己先出了岔子。其实早在退役后没多久,他就有过几次 "小翻车",只是当时大家没太当回事。
2006 年刚退役那年,他就因为醉驾被抓了。那会儿他开着车在路边被交警拦下亨利投资,酒精测试超标,直接被拘留了几天,还罚了款。新闻出来时,好多人觉得可惜,说 "刚退役就犯这种错",但也有人说 "人非圣贤孰能无过",加上他以前功劳大,这事没多久就过去了。他自己也没太当回事,出来后就说了句 "以后注意",估计没往心里去。
2011 年又出了档子事,他在酒吧喝多了,跟保安起了冲突,据说还动了手。这事上了新闻头条,好多人说他 "耍大牌"" 脾气差 "。他后来解释说是" 误会 ",但具体咋回事,估计只有当时在场的人清楚。这两次虽然没影响他当教练,但估计在管理层心里已经埋下了根刺 —— 这小子,自律性有点差啊。
现在回头看,这两次事件其实是警钟,可惜孔令辉没太当回事。他可能觉得,自己为国家拿了那么多荣誉,这点小错不算什么,国家队总会包容他。可他忘了,位置越高,责任越重,尤其是在国家队这种地方,一点小事都可能被放大。就像老话说的,"针眼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",这话一点不假。
三、赌场风波一出来,谁也保不住他了
2017 年 5 月,正是德国杜塞尔多夫世乒赛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,中国乒乓球队是全世界的焦点,结果孔令辉这边突然爆出来个大新闻,直接把比赛的风头都抢了。
香港那边传来消息,说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把孔令辉给告了,告到了香港高等法院。原因是孔令辉 2015 年 2 月在他们赌场借了 100 万新加坡元,差不多相当于 72 万美金,到 2017 年还有 45 万多新加坡元没还。
诉讼文件里写得清清楚楚:孔令辉 2015 年在赌场签了信贷协议,借钱就是为了在赌场玩,还拿部分钱换了个 "高级玩家" 的身份。后来他还了 54 万多新加坡元,剩下的就一直拖着不还,酒店催了好几次都没用,只能告到法院。文件上还有他的签名,日期、金额都明明白白,想赖都赖不掉。
这消息一出来,网上直接炸锅了。"奥运冠军赌博"" 欠赌场钱不还 ",这些词跟孔令辉、跟中国乒乓球队联系在一起,怎么看怎么刺眼。大家都觉得,这也太败坏国家队名声了,尤其是他还是女乒主教练,正带着队伍在国外比赛呢,出这种事,让队员们怎么专心打球?
我记得当时我正在看世乒赛直播,解说员还在夸女队打得好,弹幕里突然就刷满了 "孔令辉被赌场告了",一瞬间评论区都乱了,好多人都在问 "真的假的",那场面,比比赛本身还热闹。
孔令辉估计也慌了,赶紧在微博上发了个声明,说自己没赌,是陪亲友去玩的时候,帮他们拿筹码,才留了个人信息,结果被卷进了这桩官司。他还说会配合调查,尽快把事情说清楚。
可网友们不买账啊,纷纷留言:"陪亲友玩需要借 100 万新加坡元?"" 拿筹码需要签信贷协议?""高级玩家身份也是帮亲友弄的?" 各种质疑声铺天盖地。毕竟,赌场借钱这种事,不是一句 "帮亲友" 就能解释过去的。就像街坊邻居说的,"谁家亲友玩牌需要你借上百万?这不扯呢吗?"
更要命的是,这事儿发生在世乒赛期间。中国队正在冲击冠军,全世界的目光都盯着呢,结果主教练爆出这种丑闻,简直是给队伍脸上抹黑。中国乒乓球协会反应特别快,5 月 30 日就宣布暂停孔令辉的女队主教练职务,让他立刻回国接受调查。
协会声明里说得很明白:他的行为 "严重违反了国家公职人员的纪律规定",造成了不良影响。国家体育总局也很快表态,说这事儿影响太坏,必须彻查到底。没过多久,孔令辉的位置就被李隼顶替了,女队继续比赛,他却彻底没了在国家队的位置。
当时好多人猜,这是不是有人故意整孔令辉?毕竟世乒赛期间出这种事,太蹊跷了。但不管是不是有人故意的,事实就摆在那儿:赌场确实告了他,他确实欠了钱没还,这是板上钉钉的事。国家队不可能因为他以前的功劳,就无视这种原则性问题。
你们想想,中国对赌博的态度多严啊,尤其是公职人员,沾上赌博俩字,基本就别想翻身了。孔令辉作为国家队教练,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公职人员,但他代表的是国家形象,一言一行都得符合社会公序良俗。去赌场本身就够敏感了,还借钱不还被人告,这性质就更严重了。
有圈内人说,孔令辉出事前,其实已经有苗头了。他当教练后,应酬越来越多,心思也没以前那么放在训练上了。有时候队员训练,他还在外面吃饭喝酒,助理教练只能临时顶上。但因为他资历老、成绩好,没人敢多说什么。这次赌场风波,算是把所有问题都暴露出来了。
世乒赛结束后,孔令辉也没回到教练岗位。据说调查结果出来后,他确实参与了赌博,所谓的 "帮亲友" 只是借口。最终,他被彻底调离了国家队,从此跟中国乒乓球队的一线岗位告别。
这事儿说起来挺可惜的,他的执教能力其实挺强,女队在他手里成绩一直不错。但没办法,规矩就是规矩,尤其是在国家队这种地方,不管你以前多牛,只要踩了红线,就得付出代价。就像单位里的老员工,就算以前立过功,犯了原则性错误,该开除也得开除,没什么商量的余地。
四、这事儿给所有人都提了个醒,人生啊,守不住底线啥都白搭
孔令辉从 "乒乓王子" 到 "赌场欠债者",这落差也太大了。他的故事,不光是他一个人的教训,也给所有体育明星、公众人物提了个醒:名气越大,越要懂得约束自己。
在中国,体育明星从来都不只是运动员,他们代表的是国家形象,是无数人心中的榜样。尤其是乒乓球这种 "国球",承载着太多人的情感和期待,国家队的队员和教练,更是被寄予了厚望。这种情况下,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,一点小错都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。
就像邻居家的孩子,从小学习好,是街坊四邻的骄傲,要是长大了犯点错,大家议论得就比别人家孩子更厉害。为啥?因为期望值高啊。孔令辉就是这样,大家觉得他是 "乒乓王子",就该样样都好,容不得半点瑕疵。
孔令辉可能到最后都没明白,大家为什么对他这么 "苛刻"。他觉得自己拿了那么多冠军,为国家争了那么多光,偶尔犯点错怎么了?可他忘了,正是因为他是冠军,是榜样,大家才对他有更高的要求。就像老师对好学生要求更严一样,社会对优秀运动员的道德标准,自然也会更高。
这事儿也让国家队吸取了教训。后来,中国乒乓球队加强了对队员和教练的管理,出台了更严格的纪律规定,明确禁止参与赌博、酗酒等行为,还定期组织学习,强化大家的纪律意识。不光是乒乓球队,其他项目的国家队也都绷紧了这根弦,生怕再出类似的丑闻。
现在的孔令辉,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了。偶尔有网友拍到他,说是在做一些乒乓球相关的推广工作,去学校教孩子们打球,或者参加一些商业活动,但再也没回到过国家队的核心岗位。据说他变得低调了很多,话也少了,跟以前那个意气风发的 "乒乓王子" 判若两人。
有一次我在一个乒乓球论坛上看到他的近照,头发白了不少,脸上也有了皱纹,穿着简单的运动服,在球台边教一个小姑娘打球,动作还是那么标准,但眼神里的锐气少了很多,多了些沧桑。下面有网友评论:"要是没那事儿,他现在应该还在国家队吧。" 看得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。
有时候我会想,如果 2017 年没出那档子事,孔令辉现在会是什么样?也许还在带女乒,也许已经成了乒协的领导,继续为中国乒乓球做贡献。可人生没有如果,一步错,步步错,有些机会一旦错过,就再也回不来了。
其实不光是孔令辉,体育圈里类似的例子不少。有的运动员拿了冠军就飘了,开始吃喝玩乐、耍大牌,最后慢慢淡出赛场;有的教练功成名就后就放松了要求,结果栽了跟头。这些教训都在告诉我们:天赋和成绩只能决定你的起点,想要走得远,还得靠自律和敬畏心。
就像我们小区门口开小卖部的老王,一开始生意不好,他兢兢业业,进货、记账都亲力亲为,慢慢攒了口碑,生意越来越好。后来他觉得自己了不起了,开始天天喝酒打牌,进货也不仔细看了,结果卖出去好几次过期食品,被人举报,最后店也关了。这跟孔令辉的事儿,其实是一个道理 —— 不管到了什么位置,都不能忘本,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。
孔令辉当年的球技确实没话说,那股子不服输的拼劲儿,也曾激励过很多人。我还记得上中学时,班里男生打球都爱模仿他的正手进攻,喊着 "看我的孔令辉式爆冲",虽然动作笨拙,但那股子认真劲儿,现在想起来还挺好笑的。
但可惜,他没能把赛场上的那股劲儿,用到生活和工作的自律上。最终,一场赌场风波,让他几十年的荣誉都打了折扣,这实在是太不值了。就像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钱,最后因为一次糊涂,全给败光了,你说冤不冤?
现在偶尔还会有人提起孔令辉,说他是 "被毁掉的天才"。但我觉得,毁掉他的不是别人,正是他自己。如果他能管好自己,守住底线,哪怕成绩不如以前,至少能保住晚节,继续在自己热爱的乒乓球事业里发光发热,哪怕只是当个基层教练,带带小孩子,也比现在这样躲在公众视线外强啊。
前阵子碰到个以前省队的老教练,跟他聊起孔令辉,老爷子叹了口气说:"这孩子啊,天赋是真高,当年在队里,一个发球动作,别人练仨月才像样,他看两遍就会了。可天赋这东西,就像手里的好牌,打得不好,照样输得一塌糊涂。"
可不是嘛,人生这副牌,就算拿到四个二带俩王,要是瞎打,照样能输得底儿掉。孔令辉手里的牌多好啊 —— 世界冠军、大满贯、国家队主教练,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位置,他都占了。可就因为自己管不住自己,先是醉驾,再是酒吧冲突,最后栽在赌场债上,一步步把好牌打烂了。
现在小区里的孩子们打球,都知道马龙、樊振东,提起孔令辉,好多孩子都得问 "他是谁啊"。有时候我会跟他们讲,"以前有个叫孔令辉的叔叔,打球可厉害了,跟你们现在追的明星一样厉害",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,可我心里却有点发酸 —— 再厉害又怎么样呢,没能守住自己,最后连名字都快被新一代忘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人这辈子谁还没犯过错呢?关键是犯错了能不能改,能不能重新站起来。孔令辉现在虽然没回国家队,但听说还在做乒乓球推广,去偏远地区捐球台,教山里的孩子打球。有次看报道,说他在贵州一个小学教孩子们打球,晒得黢黑,跟孩子们一起坐在地上吃盒饭,笑得挺开心。
也许这样也挺好,远离了聚光灯,反而能找回点当年对乒乓球的初心。毕竟他这辈子最拿得出手的,还是球台上的那点本事。能把这点本事传给更多孩子,也算是没白瞎当年的天赋。
只是每次看到中国女乒比赛,看到李隼指导在场边指挥,总会忍不住想:要是站在那儿的是孔令辉,会是什么样?可惜啊,人生没有彩排,错过了就是错过了。
这事儿也给咱们普通人提了个醒:不管你多有本事,多风光,都得守住自己的底线。别觉得自己有点成绩就了不起,就可以乱来 —— 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,出来混,迟早要还的。
就像咱们街坊邻居过日子,哪怕你家趁钱,开豪车住大房子,要是天天在家吵架,不孝顺老人,照样没人待见;反过来,就算日子过得普通,只要踏踏实实做人,邻里和睦,大家照样尊重你。做人啊,终究拼的不是一时的风光,而是长久的本分。
孔令辉的故事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咱们每个人可能有的弱点 —— 得意时容易忘形,失意时容易消沉,管不住自己的欲望,守不住做人的底线。但镜子也不是白照的,得从里面看到自己的问题,才能走得更稳当。
现在偶尔看电视里重播当年的比赛,看到孔令辉在球台上挥洒汗水,咬着牙跟对手拼每一分,还是会忍不住为他鼓掌。毕竟,那些辉煌是真的,那些激励过一代人的拼劲儿也是真的。只是希望他现在能真的明白,人生下半场,比的不是球技,是人品,是自律,是能不能踏踏实实走好剩下的每一步。
行了,今儿就聊到这儿吧。不管怎么说,还是希望他能好好的,就算不能回到巅峰,也能在自己选的路上亨利投资,走得踏实点,别再让人替他可惜了。毕竟,谁这辈子还没个坎儿呢,跨过去,就又是一条好汉。
发布于:江西省天猫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