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建立‘无边界感’的大学,让大学变成交流地方,变成产业与科技互动的地方。”9月22日,浦江创新论坛——科技政策论坛以“双链耦合 互促共进: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”为主题,围绕“为谁融合、谁来融合、融合什么、如何融合”等重点问题进行探讨。
高校科研和企业研发如何真正深度融合?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介绍,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以企业主导、产教深度融合为突破口,推动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。在这里,企业带着需求,带着课题宝牛E配,带着资金,带着管理,带着市场进驻创新港,西安交通大学200多个研发平台、实验室全部向企业开放。五年来,创新港用这一模式吸引241家龙头企业和西安交大共建深度融合研究院,目前已经有90多家落地,为企业解决2500多项难题,孵化260多家科技企业,培养了2000多名工程博士。据初步统计,五年来融合成果转化率达到22%,真正把企业和大学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人。
卢建军建议,一是以政策推动部署三位一体改革示范区的建设,“以点带面”推动教育人才一体化建设;二是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突破口,用政策鼓励真正企业深度融合一流大学,构建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;三是通过政策体系引导实体化运行的模式和有组织科研的组织方式。
如何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开放、协作,真正发挥“有为政府”和“有效市场”的作用?深圳理工大学校长、党委副书记樊建平用“蝴蝶设施”来形容——大学和研究所是“蝶头”,公用的科研设施设备是“蝶头”宝牛E配,周边建立大量的孵化器,打造“楼上创新,楼下创业”的空间,在一个楼里面把科学家和孵化器放在一起,这些孵化成的企业纳税给政府,再反哺支持科研机构的发展。同时,不妨建立“无边界感”的大学,像高校的体育设备、会议中心、音乐厅都向周边开放,让大学变成交流地方,变成产业与科技互动的地方。同时,大学的大型仪器设备也可向周围开放,目前很多研发设备重复买得太多,高校孵化器的设备如果免费让企业使用,将大大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,创新积极性就会提高。
“刚回国时,当时国内几乎还没有自己的创新药,现在每年能出几十个创新药,这就是进步和发展。”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认为,中国进入临床项目创新药越来越多,占到全球1/3,从原来仿制和跟着创新再慢慢引领创新,中国医药创新在世界上的格局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。丁列明坦言,中国的论文数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,但研究转化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。目前转化率已经达到20%,但一些既有临床价值又有创新价值的项目,在审批环节的创新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。
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介绍,从欧盟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名单来看,中国企业上榜数量从2013年的199家上升至2020年的679家;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在2022年是3.8%,这个数据距离全球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。这说明,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还有待进一步增强。“因此,要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就要使企业成为真正结合点。这是一个系统工程,有很多政策需要进一步探讨。”
除了鼓励创新的政策制度,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也需引起重视。刘冬梅建议,要加强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,加强快速维权的机制,降低企业的维权成本。同时健全技术标准体系,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。此外,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,鼓励区域间的科研设施开放和共享宝牛E配,加快算力中心、数据中心等新型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统筹使用。
天猫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